醴陵

招商网

醴陵招商网  >  醴陵招商引资

醴陵招商引资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东接江西省萍乡市,北连浏阳市,南接攸县,且紧邻长株潭金三角经济区。基本概况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东汉初置县,1985年撤县设市,现辖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盛产陶瓷、花炮,为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的故里,被评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花炮之都”。醴陵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古为湖湘名邑,英才辈出,是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程潜、陈明仁等一批革命先驱的家乡。拥有渌江书院、宋名臣祠、醴泉古井、状元芳洲、文笔奇峰及日本佛教曹洞宗发源地--云岩寺等名胜古迹。醴陵区位优越、设施完善。古称“吴楚咽喉”,今为“湘东门户”。是湖南呼应赣浙沪、沟通大西南的交通要冲。境内浙赣复线横贯东西,醴(陵)茶(陵)线连通南北,距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株洲火车站仅40公里,沪昆高铁在醴设站;沪昆高速、岳汝高速、106国道、320国道纵横交错,市区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90公里;是全省率先使用天然气,唯一拥有海关、商检和危险品储运火车站的县级市。醴陵产业独特、久负盛名。作为全国著名的“瓷城”和八大陶瓷产区之一,醴陵陶瓷、花炮生产绵延千年、生生不息,产业文化源远流长。独创的釉下五彩瓷,1915年与茅台酒同获国际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日用瓷,艺术瓷作为国礼频频被党和国家领导人选送给外国政要。醴陵被称为中国的“红色官窑”,醴陵陶瓷成为当之无愧的“国瓷”。2010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花炮产业总产值达120亿元。醴陵全面开放、蓄势待发。醴陵市委、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扣“两进两争两率先”战略目标,围绕彰显山水人文特色的宜居城市定位,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发展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先进文化带动“三大战略”,深入持久开展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加快绿色醴陵、人文醴陵、和谐醴陵、创新型醴陵“四个醴陵”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提质提速、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末全市实现GDP265.75亿元,财政收入过2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县域前五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有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今年1-6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增长17%;完成财政总收入14.3亿元,增长4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增长5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6亿元,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10783元、5640元,增长14%、20%。醴陵市详细介绍醴陵盛产陶瓷、鞭炮烟花,有“瓷城”的美称,且已获“中国花炮之都”称号。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全国重点粮食高产地区,长江流域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市)。醴陵自然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57%,有树种39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水杉、银杏等13种,树种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1986年,油茶产量居全国第四位,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醴陵降水丰富,地表水充沛,境内地表径流年平16.3亿平方米;有渌水、昭陵河、涧江三个水系,大小河溪57条,总长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库169座,大小山塘2.6万口,发展淡水养殖业有着巨大潜力。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科技工作围绕“科技兴市”发展战略,抓好了27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编制、实施;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星火计划”奖1项,申请专利33项,增长57%。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事业继续发展。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甚多。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程潜、陈明仁等爱国将领,著名生物学家汤飞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知名人士都生长在醴陵这块热土上;农民瞿永寿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杰出稻农”称号。境内有风景名胜115处,其中,奇峰15处,洞穴22处,奇石30处,泉井48处。主要古建筑有贺家桥的云岩寺、市郊的清兴寺、东门上的文庙、城东的梯云阁、王坊乡的平山寺、西山的渌江书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马背岭的起元塔、姜湾对岸渌水河畔的财源塔和东堡乡的袁氏贞节牌坊。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发展醴陵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济概况一、综合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71亿元,同比增长1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0.04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05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7.1:29.5调整为12.3:60.5:27.2。人均生产总值达27982元。“十一五”主要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十一五”以来,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第五届的193位上升到第十届的118位,平均每年上升15位,连续五年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面翻番。与2005年比,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净增147.73亿元,增长1.3倍;财政总收入净增14亿元,增长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增加9396元、4835元,均增长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倍,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1倍。发展速度普遍加快。“十一五”期间,醴陵的主要经济指标发展速度普遍快于“十五”时期。这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同比(即与“十五”相比,下同)提高2.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6%,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5%,同比提高19.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2%,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6%,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支柱产业更优更强。2010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幅达28.1%;花炮产业总产值达120亿元,是2005年3倍,年均增幅达24.5%。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1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0.53亿元、林业产值2.61亿元、牧业产值20.07亿元、渔业产值1.8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5亿元。粮食生产形势稳定。201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3.72千公顷,同比增加5.26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68.59千公顷,同比增加1.3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7.48万吨,增加0.16万吨,其中稻谷45.39万吨;蔬菜50.91万吨。肉类总产量9.77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2.06万吨,同比增长5.1%。全年出栏肉猪113.9万头,同比增加1.22万头;出栏羊31.63万头,与去年持平;出笼家禽682.65万羽,同比增加1.5万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和50个村整建规划工作,对4个示范村逐村规划,投入项目资金1870万元,落实并实施项目29个,已完成整建规划设计村50个。改造县乡公路8.7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30公里。全市新建、整修、配套、清淤各类水利工程9160处,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3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1.5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全年投入2037万元资金建设饮水解困工程,帮助48459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0.04万千瓦,同比增长7.8%。新建农村沼气池2101个,清洁能源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主导作用继续增强。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73.45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315.78亿元,同比增长41.9%。实现工业增加值147.03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58亿元,同比增长28.7%。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2%。支柱产业发展强劲。2010年,全市完成日用陶瓷40.2亿件,同比增长26.4%;工业陶瓷54.51万吨,同比增长25%;花炮2767万箱,同比增长28.1%。陶瓷产业上缴税金36921万元,同比增长10.5%;鞭炮烟花产业上缴税金14987万元,同比增长15.5%。陶瓷和鞭炮烟花两大产业实现的税收收入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8.3%和7.4%。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2010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荣获湖南省、株洲市两级“红旗单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5%,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全部资产利税率达26.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7.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2.83亿元,同比增长73.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80.5%。建筑业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末,全市拥有等级以上建筑安装企业34家,其中劳务分包企业11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82亿元,同比增长18.3 %;实现增加值13.01亿元,同比增长13.7%;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00.8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6.95万平方米。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79亿元,同比增长52.7%,其中:城镇以上投资99.97亿元,农村投资10.9亿元,农户投资3.8亿元。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完成了励节路、渌江拦河坝等建改工程,渌江大道(三四期)、国瓷路基本实现通车,推进了阳三路、泉湖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启动了沪昆高铁醴陵片区、长庆大道、渌江防洪堤等工程。岳汝高速、沪昆高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釉下五彩艺术陶瓷园、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用品产业园、湘东国际物流园、仙岳山文化景区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主干道路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带动了工业新区、长庆示范区、沪昆高铁站区三个新区的整体联动开发,初步构筑起50平方公里的城区框架。房地产投资快速发展。2010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3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7亿元,同比增长12.3%;商品房施工面积95.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7%;竣工面积43.5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0.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9%;实现销售额14.94亿元,同比增长34.4%。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87.1亿吨公里,其中完成货运量8550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86.2亿吨公里,完成客运量7180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30.1亿人公里。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市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601万元,同比增长12.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9万户,其中农村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6万户,互联网用户5.3万户。六、国内贸易消费市场持续走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497.7元,同比增长12.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6245.13元,同比增长14.3%。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支出稳步增长的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1亿元,同比增长18.6%。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2.62 亿元,同比增长18.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0.49亿元,同比增长19.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2.66亿元,同比增长18.1%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0.45亿元,同比增长22.3%。全市共设立家电下乡备案网点224家,汽摩下乡备案网点 56 家,共销售下乡产品160687 台,其中“家电下乡”139652 台,“汽摩下乡”21035台;销售金额达48695 万元。旅游升温效果显著。2010年,仙岳山文化景区、官庄水库旅游区、釉下五彩创意园等项目顺利推进,东风宾馆建成开业,接待水平大幅提升。全年共接待游客114.2万人次,增长28.6%,旅游综合收益达7.9亿余元,增长38.5%。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效果明显。2010年,全市组团参加上海世博活动周、第五届中博会和湘台经贸活动周等招商活动,组织了四次大型的招商活动,撬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招商、首次举行了产业招商推介会、组织了建筑陶瓷招商恳谈活动和大型项目签约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签约引进项目24个,实际利用外资6560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6.13亿元。外向经济继续调整。2010年,全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推介醴陵、宣传醴陵、展示醴陵,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陶瓷礼品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和春秋两季广交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全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4家,年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183家。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6.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出口收汇2.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八、财政和金融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20.23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6.16亿元,同比增长20.2%;上划省级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27.3%;一般预算收入13.00亿元,同比增长51.6%,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4.3%。一般预算支出25.07亿元,同比增长40.7%。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18.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2.8%。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2.77亿元,同比增长25.6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2.50亿元,同比增长18.4 %。各项贷款余额53.87亿元,同比增长34.2%,存贷比为43.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九、科教文体卫、环保、安全生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科技工作跻身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行列,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全年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科学技术支出本级2550万元,引进科技项目资金465万元。申请专利590项。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 11 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 亿元。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共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697万元,普惠面达到100%;发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360.3万元,惠及10123人次。全市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升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辍学率控制在0.4%以内。至年末,拥有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33173人;小学177所,在校学生51837人。文体事业繁荣发展。2010年,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4600场次;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年完成120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与省歌舞团、株洲市歌舞剧团、醴陵文联、市广电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情系三农”送戏下乡等各类文艺活动36场次;成功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元宵文艺晚会、“庆六一”文艺表演、中秋赏月晚会演出等年度特色主题大型文艺活动;参加省十一运会硕果累累,共获得5金、17银、21铜的好成绩。全年荣获“全国文物先进县(市)”、“全国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县(市)”等称号。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全市参合农民为80.17万人,参合率达93.64 %;累计补助17.54万人次,补助金额达 9834.47 万元。着力推进了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切实加强了妇幼保健、免疫规划、卫生执法、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等工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2010年,全市完成120座直播卫星设备安装、调试和资料录入工作,覆盖三个行政村,15个自然盲村,提前完成本年度省里下达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全市广播电视有线用户达到630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200户。年末,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9.39%,电视综合覆盖率为100%。环保整治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198家瓷业企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年使用天然气达3.2亿立方米,拆除烟囱24个,完成炉窑改造33座。23家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成沼气池并投入正常使用,累计治理污染投资3500万元,完成污染治理50多项,建造清洁能源窑炉48座,治理废水22项,拆除了燃煤窑炉33座,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74吨,削减率为11.55%。减少COD排放1100吨,削减率为20.18%。圆满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到“十一五”末,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367吨,比2005年减少7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90吨,比2005年减少82%。安全生产形势好转。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228起,死亡32人,伤325人,直接经济损失217.09万元,其中:烟花鞭炮行业事故5起,死亡9人,伤9人;非矿山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事故222起,死亡22人,伤316人。亿元GDP事故死亡人数为0.121人,首次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市)区”。十、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80元,同比增加2130元,同比增长13.2%;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04.25元,同比增加1603.22元,增长20.8%。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加强。2010年,完成150栋安居房、411栋灾后倒房重建及289栋危房改造;新增廉租住房868套,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数748户。2010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506人,帮助330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8133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以内。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019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868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55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5180人,新增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45人。城乡低保享受人员分别达到24919人和29714人。自然地理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宵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紧邻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经济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境内江河交织,均属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渌水、昭陵河和涧江,水利资源蕴藏量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亿立方米。市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93座。醴陵市境属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无霜期305-27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88-132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间。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铀、金、银、铁、锰、铅、锌、煤、石灰石、瓷泥等23种,矿产地117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6处。境内江河交织,均属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渌水、昭陵河和涧江,属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间。水利资源蕴藏量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亿立方米。市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93座。土壤成分以板页岩为主,占47.8%;次为红色粘土,占20.7%。植物资源丰富,具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木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属矿产和铅、锌等金属矿产蕴藏丰富。石灰石石灰石是沉积源形成的一种岩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钙镁碳酸盐或者碳酸钙和碳酸镁的混合物。重结晶石灰石、结实的微晶石灰石以及能抛光的石灰华都被作为石灰石或大理石进行宣传和销售,尤其是在美国。根据不同的密度范围,成型的石灰石分为三个子类:低密度石灰石——密度范围110-135磅/立方英尺(1,760-2,160千克/立方米)。中密度石灰石——密度范围135-160磅/立方英尺(2,160-2,560千克/立方米)。高密度石灰石——密度大于160磅/立方英尺(2,560千克/立方米)。石灰石具有许多特点鲜明的自然特征,譬如:方解石的纹路或斑点、化石或者贝壳结构、坑洞、细长的组织、开放纹理、蜂巢结构、铁斑、类似石灰华的结构以及结晶差异。上述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组合将对石灰石的质地产生影响。耐火泥refractory mortar 又称火泥或接缝料。用作耐火制品砌体的砌缝材料。按材质可分为黏土质、高铝质、硅质和镁质耐火泥等。由耐火粉料、结合剂和外加剂组成。几乎所有的耐火原料都可以制成用来配制耐火泥所用的粉料。以耐火熟料粉加适量可塑黏土作结合剂和可塑剂而制成的称普通耐火泥,其常温强度较低,高温下形成陶瓷结合才具有较高强度。以水硬性、气硬性或热硬性结合材料作为结合剂的称化学结合耐火泥,在低于形成陶瓷结合温度之前即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而硬化。耐火泥的粒度根据使用要求而异,其极限粒度一般小于1mm,有的小于0.5mm或更细。选用耐火泥浆的材质,应考虑与砌体的耐火制品的材质一致。耐火泥除作砌缝材料外,也可以采用涂抹法或喷射法用作衬体的保护涂层。陶土制造陶器的原料,是多种微细的矿物集合体,多呈粉状或土状,其矿物成分复杂,颗粒大小不一致,常含粉砂和砂粒等。由于含有有机杂质,因而颜色不纯,往往呈灰白、黄、褐红、灰绿、灰黑甚至黑色。具有吸水性和吸附性,加水捏练以后具有较好的可塑性。2.古代泛称制瓷原料为陶土、如麻仓土、高岭土、祁门土等。历史沿革醴陵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据《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醴陵古属长沙郡临湘县,夏禹时属荆州,东汉初置醴陵县,隋废,唐初复置。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醴陵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年属湘江道,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属长沙署,1952年属湘潭专区。1959年,析渌口镇、均坝乡、鸿仙乡、漂沙井乡、姚家坝乡、南阳桥乡和洲坪乡等地入株洲市郊区,1983年醴陵县划归株洲市。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76号)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以原醴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醴陵市的行政区域,仍由株洲市(地级)管辖。8月15日挂牌成立。
招商热线:400-116-9096
投资指南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东接江西省萍乡市,北连浏阳市,南接攸县,且紧邻长株潭金三角经济区。基本概况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东汉初置县,1985年撤县设市,现辖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 更多

投资醴陵
  •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

    立即咨询
  • 企业政策

    企业政策

    立即咨询
  • 厂房仓库

    厂房仓库

    立即咨询
  • 写字楼租售

    写字楼租售

    立即咨询
  • 资金扶持

    资金扶持

    立即咨询
  • 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

    立即咨询
  • 进入小程序找园区
    友情链接:

    荷塘区招商引资招商网    茶陵县招商引资招商网    炎陵县招商引资招商网    株洲产业扶持政策

    醴陵土地出租出售     醴陵厂房出租出售     醴陵仓库出租出售     醴陵写字楼出租出售

    醴陵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

    您好,园区招商专员为您解答园区招商政策、工业用地、厂房招商等园区招商信息,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也可直接拨打400-116-9096,由专业招商人员为您解答!

    稍后再说

    马上咨询

    电话咨询
    400-116-9096

    客服咨询

  • 注册公司政策
  • 土地厂房咨询
  • 资金扶持咨询
  • 其他相关咨询